评论是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沟通的桥梁,是提升产品活跃度的推动力。要想更多的用户加入评论的“战场”,就需要营造一个热闹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评论展示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评论区的设计主要有3种结构:线形分支结构(平铺是式设计)、树形分支结构(主题式设计)、盖楼式设计。
一、线形分支结构
又叫做平铺式设计,评论内容从上到下平铺展示,功能逻辑简单,是最基础的评论区展示方式。
优点:
1. 产品逻辑简单,功能轻便
2. 适用的大多数场景和产品类型
缺点:
1. 用户之间的对话没有连续性,查看评论的用户浏览内容时比较费劲
2. 评论区也显得不够热闹,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适用场景:
1. 评论量较小的内容下方
2. 对评论回复的二级页面
这种类型的评论模式回复状态又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将原评论带出,一种是直接@某人。如下图:
1. 引用原评论
将回复的评论内容直接展示出来。比较适合于评论量比较大,上文关系比较复杂,用户群之间比较陌生的的评论区,有利于用户更直观的理解回复的上下文内容。eg. 网易云音乐和爱奇艺
2. @某人
直接将回复的对象@出来,并不会展示前文内容。
适用于评论内容较小,或用户群相对熟悉的场景中。eg. 微信朋友圈,聚焦在共同好友的社交范围内,大家彼此熟悉,评论量又相对较小,这种轻便的回复展示形式会让页面内容更加轻便,有利于快速查看;
还有一种场景,就是回复的二级页面,eg. 小红书(某一条评论的回复内容较多时,点击查看更多进入的页面)
二、树形分支结构
又叫做主题式设计,就是将对单条评论的所有回复内容集合在一起进行展示,每条评论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再继续进行延展讨论。如果讨论的人数较多,就将对此内容的回复折叠起来。
优点:
1. 对评论的回复集合展示,形成一个子模块,增加了主贴话题的延展性
2. 营造出热闹的评论区氛围,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讨论
缺点:
1. 用户之间的对话具有连续性,方便用户进行评论内容的查看。
2. 评论区也显得不够热闹,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适用场景:
1. 关注社区氛围的休闲娱乐类产品中,视频类、新闻类、音乐类、健身类等等
当用户要查看很多回复的时候,有两种方式:
1. 跳转新的页面:这种展示形式可以让用户沉浸评论内容中,比较适合于更关注社群互动氛围的产品(讨论、互撕) eg. 腾讯视频;还有主打评论的最右。
2. 在当前页面直接展开:每次只展示几条内容,比较适合于短视频场景中轻便式的内容展示,这样的交互方式更多的还是让用户沉浸在视频内容上,不会因为页面的跳转而分散了用户对主贴的注意力。eg. 抖音,转转
三、盖楼式结构
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以第一条评论为地基搭建楼层,后来加入的回复都依次累加展示,楼层顺序根据评论的时间进行展示,最早评论的展示在最上方,这样非常方便后来者对楼层内容进行浏览。
优点:
1. 楼层内容逻辑清晰,阅读连贯性好,利于后来的用户理解
2. 可以形成独特的跟帖文化,楼里的内容可以变成故事、诗等等
缺点:
1. 需要平台用户量够大,评论积极性要够高
2. 需要培养用户的评论习惯
翻看了大量的主流APP,发现这种盖楼形式就只出现在网易新闻里,独树一帜,这也得益于网易新闻超高的用户基数和平台培养出的参与互动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
今天主要讲述3种评论区结构:
线形分支结构:适合评论量小,评论环境简单的产品中;
树形分支结构:适合于评论量大,需要营造热闹氛围的闲娱乐类产品中;
盖楼式结构:适合于评论量大,需要营造热闹氛围的产品中,目前使用范围较小,需要对用户进行习惯的培养。